用當代藝術與傳統(tǒng)民族文化對話,在北京時代美術館看見新疆
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(記者 應妮)《域·繪·場:路與文化的相遇》正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。展覽聚焦“北疆”,11位當代藝術家?guī)?6組近60件多媒介藝術作品,試圖用當代藝術的形式煥新民族文化的魅力。
今年,北京時代美術館團隊深入新疆,行程超過7000公里,探訪了新疆博物館、新疆美術館、哈密博物館、哈密美術館等機構。通過采風,團隊獲得了豐富的一手資料,與當地人建立面對面的情感聯(lián)接,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文化。
新疆之行讓他們深刻體會到“路”的多重內涵:路的出現是為了到達。路以大地為紙、人的腳步為筆,繪制出山河地理中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。當不同種族、不同信仰、不同語言的人們在由路網構建的脈絡中交往、交流、交融的時候,路就聯(lián)接起了不同的“地域”,超越空間范疇的“地域”進而演變形成了更具立體維度的文化“場域”。路、域、場三者共融互補,構成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,這也是展覽主題的由來。展覽由時代美術館創(chuàng)辦人及館長趙燕和青年藝術家、策展人陳抱陽共同策展,其中包括三件定制作品。
陳抱陽的作品《機緣》透過特制的光學結構就像是翻開文明的切片,觀眾能夠洞察屏幕上由算法驅動的動態(tài)圖像,這些圖像串聯(lián)了從古至今、從已知到未知的文明故事。它不僅展示了遠方世界和文明的視覺故事,更深入探討了技術在塑造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中的角色。
趙燕在采風路上被新疆彈撥樂器“托布秀爾”深深吸引,因而以此為靈感創(chuàng)作了作品《織路·回響》。其融合獨特的新疆民族音樂符號,以托布秀爾為原型,通過現代數字交互技術,實現音樂的可視化。觀眾不光可以聽到音樂的聲音,還能看到隨著音樂旋律變化的畫面,并能用身體參與互動,穿過雨絲幕裝置,撥動虛擬琴弦,在音樂這門世界通用語言中,沉浸感受立體豐富的藝術體驗。
展覽分為“感知域”“融繪域”“宇場域”三個單元,藝術家們用當代藝術的形式與傳統(tǒng)民族文化對話。如蜀繡傳承人刁娟為此次展覽創(chuàng)作的定制作品《時空之間》,用蜀繡的衣錦紋針法來表現新疆的特色拼花磚花紋?!耙洛\紋針法”最早可追溯到宋代,極具藝術性。藝術家以新型材料亞克力和夜光線作為創(chuàng)作材料,將傳統(tǒng)工藝與燈光光影效果結合,采用隧道式的排列形式,讓花紋層疊形成時光的通道,在不同光影條件下產生不一樣的質感與視覺效果,使觀眾仿佛置身于異度的時空之下。
展覽中也有輕盈活潑的表達,讓觀眾在宏大與幽微之間多了一重新鮮體驗。戴丹丹、蔣睿瑩的作品運用編織、繩結等工藝,通過繽紛的色彩,夢幻的氛圍,給觀眾帶來輕松和治愈。
北京時代美術館堅持每年一度實地采風并舉辦“云中”系列大型自策展。“云中”系列展覽依托于“云中公益”,該公益項目13年來幫助38個民族的近400位民族文化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向國內外舞臺。明年云中展將圍繞“南疆”主題進行策劃,以全新的靈感和創(chuàng)意,帶領觀眾踏入天山以南的神奇土地,呈現更加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。
據悉,展覽將持續(xù)至2024年2月17日。(完)